David Fray給我的“音樂家教育”靈感
心血來潮想聽聽Bach的鋼琴作品,無意間看到David Fray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_L7kh08cE。深深被他的音樂所吸引。在此之前我從未聽過這位演奏家,也不急著立刻Google他的一切,只想好好享受他的音樂。當然,老實說,第一個印象是:這是顧爾德第二吧。(看了越久之後,心裡突然想:他一定不喜歡被說像顧爾德。就在我寫完這篇文章後,我才開始在網路上搜尋,果然,維基大神說他本人不喜歡被說像顧爾德!--英雄所見略同啊!(誤))
看著他的影片,我除了欣賞他的音樂之外,更重要的是,我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我非常認真地思考:他是如何成為這樣的一位音樂家?身為一個媽媽以及老師,我可以如何教育孩子?又或者,我從David Fray的身上看到,成為一個”音樂家“應該需要具備的條件(在國外只要是從事跟“音樂”相關的行業,通常都會大聲地說自己是“musician”,但是在台灣人們卻將“音樂家”這個稱謂定義地非常的“崇高”,關於這點可以另闢一個文章及討論區<此略>)。在此我簡單列出幾點我看了影片後有感的要點,也期許我自己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可以跟他一起培養成這些好的音樂家氣質。
應該廣泛接觸了解各類型音樂、樂器,而不是只專研在自己所學的樂器上。
像David Fray 這樣一邊演奏一邊指揮的演奏家不在少數,應該說,所有演奏家都應該要具備這樣的能力。除了熟悉自己主奏的部分,也應充分了解伴奏的音樂。主奏者自己指揮更可以完整地表現出音樂的整體。在樂團或室內樂團體中,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各樂器之間不同的關聯--透過仔細的分析及專注地聆聽。
曾經有位鋼琴老師告訴我,很多學鋼琴的人只聽鋼琴的音樂,所以很多伴奏只顧彈自己的,完全沒在聽也不了解主奏樂器的音樂。我曾經有一個提琴學生請了一位鋼琴伴奏,他完全沒有發現他接進來主奏的地方錯了,因為是位鋼琴老師,我也不好意思直指問題,但是連錯好幾次,我忍不住指出問題,該位老師回答:是學生拉錯了!我當下驚嚇到無法置信,怎麼伴奏會連主奏都不熟悉?!
更糟的是,主奏往往不會聽伴奏在做什麼,自己演奏自己的,聽不懂是一回事,沒在聽也是一回事。這個可以透過練習來改善。除了自己演奏的旋律,應該要能夠同時“聽到”並唱出伴奏的部分。建議平常多聽CD(不建議看Youtube因為眼睛太忙耳朵就不靈光,而且通常影片的音質不佳),觀賞現場演奏更好,最好還要多看伴奏譜或樂團總譜,看看自己的主奏旋律跟樂團伴奏之間的關係。(有些人聽現場音樂會時,還會帶著樂團總譜!)
語言(英文)發音不需要非常標準,但必須能夠清楚表達想法。
我一直擔心我的英文無法讓女兒可以有標準英文發音(事實上是擔心也沒有用,因為一定不會標準的啊!),所以想了很多辦法希望可以補足這一點,目的就是希望她可以有像美國人一樣的發音(以彌補我自己無法達成美國人發音的願望<誤>)。不過,看了David Fray以帶有法國腔的英文流利地與樂團溝通,非常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我想腦子裡有東西且能透過任何方式明確表達出來才是重點。
不只是對音樂有熱情,更應該對生活人事物保持熱情
對生活中的事物有深刻的體會。David Fray使用很多比喻來形容音樂,例如他告訴樂團這句樂句應該像是“伸展”,同時他雙手做出非常有張力的向外拉扯的樣子。像這樣將音樂“具體化”“體感化”是我們在教學生樂曲詮釋時很常使用的手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指導者或學習者本身沒有體驗過這樣的感覺(例如拉過很有張力的彈性帶/橡皮筋),或者沒有“真的感受過春天徐徐的微風、欣賞花兒的芬芳”,怎麼知道春天是什麼感覺?更不用說要把“春天的感覺”演奏出來。
這個培養要從小開始。小孩子天生對所有事物都很有興趣,並且擁有高度的創造力可以把這些事物都變成不一樣的東西,這是每個孩子都具備的能力,對他們來說再自然不過,我們只要幫他保持著不剝奪就可以(說得很簡單,但對家長來說“胡搞瞎搞”跟“創意”的界限有時很難區分啊)。應該盡可能讓孩子從小對生活周遭的事物保持興趣,給孩子時間探索,並盡可能接觸大自然,鼓勵他們多動動肢體。當人越長越大,就不再去感受,並且漸漸地把身體給“鎖住”,要再喚醒身體去感覺就要花很大力氣了。演奏樂器本來就是透過身體,如果只是彈出聲音,那麼交給機器人就可以了。
要有宏觀的世界觀
David Fray告訴樂團“這段音樂應該是像”“義大利人”而不是“德國人””,在場的“德國演奏家”全不約而同莞爾一笑。(應該是大笑。心裡或許是想:我們是德國人當然演奏得很德國啊!)
這必須要對一個地方的人、事物、民族性、文化有一定的認識(畢竟我在這邊談的是“西洋音樂”的學習)。倒是不一定要周遊列國,但是可以的話,盡可能地接觸不同民族的人,並且一定要保持開闊的心態。但畢竟在台灣上學很難得可以遇見不同人種的同學,所以我自己的話就是盡可能出國,參加國際音樂營、論壇、進修等,都是廣交各界朋友的機會。至於對於孩子,從繪本是很好的出發,有機會可以出國參加活動、認識朋友更好。
“An artist has to fight against his own fears and weaknesses, and being an artist is not only working on music, it’s working on yourself through music.”
– David Fray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最後,我才進入David Fray的官方網站,網頁首頁出現的這些話,完完全全綁架了我的心。“藝術家必須對抗本身的恐懼與弱點。身為一個藝術家,不能只是專注于音樂上,應是專注于透過音樂使自己完整。”
如果要給國中以下的孩子看這個影片,孩子應該只會覺得:這個人好怪!
老師或家長應該陪同觀看,並且提出一些反思的問題:你覺得他為什麼表情這麼多?跟音樂有關係嗎?(也可以剛開始先不看螢幕,只聽音樂。以免孩子完全只專注在David Fray的表情上。)這樣彈好不好聽?他跟樂團溝通過後音樂有沒有不一樣?你有聽到不一樣嗎?他為什麼要一邊彈一邊唱?他一邊唱樂團的部分,你自已演奏的曲子你可以一邊唱伴奏嗎?會不會很難?下次試試看?或者彈鋼琴時,練習一邊彈右手同時唱左手的旋律(學生會覺得這是一種精神分裂的訓練)。
當我正在觀賞影片時,三歲的女兒跑過來抱著我說:這個好好聽,這適合小baby聽嗎?我告訴她,當她住在我肚子時我很喜歡聽巴哈。我問她:你喜歡嗎?(喜歡)好聽嗎?(好聽啊)你在我肚子時我也很喜歡彈Bach(那你下次彈給我聽)。接著音樂從慢板接到Presto急板,女兒說:很快耶,好像跑步一樣。我問她:妳喜歡剛剛慢慢的音樂還是現在快快的音樂?(慢慢的快快的都喜歡)接著她就跟著音樂快速地擺動著身體。
我總是很享受跟孩子抱在一起聽好音樂,一起這樣對話,簡單,幸福。
更多關於David Fray的資料:
David Fray官方網頁 http://davidfraymusic.com
台灣Muzik online特輯 https://www.muzik-online.com/tw/article/focus/aee04c32-580d-46d8-9c6f-905bf9a1d44c